暨阳社区
标题:
三四线楼市,开始失控了!
[打印本页]
作者:
东方双狮
时间:
2024-12-22 10:19
标题:
三四线楼市,开始失控了!
本帖最后由 东方双狮 于 2024-12-22 10:28 编辑
没有了人口的支撑,房子再多也只是空城。
三四线城市的楼市,表面上是房价失控。
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是人口流失,信心丧失和资金链断裂的全面失守。
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,一旦开始往最坏的方向狂奔,就很难再回头了。
这场楼市寒冬,远比想象中更加漫长。
1、离真相最近的地方
前两天朋友发了张截图出来,说现在小地方的房子到底有多难卖。
首付一万块就能拿下一套房,这要放在以前,想都不敢想。
很多开发商还搞出了各种促销,送车位、送家电、首付只要1成什么的,花样百出。
目的就一个,赶紧把钱收回来,缓解自己的现金流压力。
说白了,只要你愿意去买,这一万块都给你抹掉了,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而且他们比你更接近真相,知道如果不赶紧出手,这些房子只会越来越难卖,价值一天天缩水。
房地产市场正在陷入一个危险的恶性循环。
经济一慢下来,大家买房的念头也就淡了,需求自然就下降了。
开发商资金链紧张,工地上的工程也不得不停下来,市场信心更是跌到了谷底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年地方政府出台了那么多救市政策,但最后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的根本原因。
再加上供需关系的失衡,楼市的矛盾已经到了几乎无法调和的地步。
尤其是三四线城市,房价不太可能迅速反弹。
而是进入一个长期低波动,去库存,求生存的调整期。
2、房价涨跌的现状
一套房子真正的成本是多少?
之前看过一份商品房成本清单,房价的构成主要是土地和税费。
土地成本差不多占了房价的四成,税费加起来也到了13%左右。
相当于土地加税收的成本已经占了房价的五成多,再加上建筑安装这些实际的施工费用约30%。
这些加起来已经吃掉了房价的一大半,如果只看居住成本,那就是材料和施工费。
但很明显,这不现实。
其实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,买房子,买的就是未来。
未来的生活,未来的安全感,未来的身份认同和未来的财富升值保障。
一套房子不只是眼前的一砖一瓦,一堵墙四个角,更是孩子的上学名额,老去时的安身之处。
有人说,买房是在赌房价的涨跌。
但实际上,你赌的更是人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。
在前面的几十年时间里,房子成了少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很多人才会不惜背上数十年的债务,就为了拼这一把。
但你买的是未来,别人卖的却是过去。
一旦泡沫破灭,所有的一切就会戛然而止,未来也就成了自己扛不住的重担。
现在不管是开发商,购房者还是地方政府,大家都陷入了一种谁也不敢先动的僵局。
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24年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已普遍超过15个月。
也就是说,从现在开始不再新建一套房子,这些城市的存量房也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消化完。
乔治·索罗斯曾说:“市场的崩溃总是在贪婪和恐惧的交替中到来,而恐惧通常比贪婪更持久。”
也许,你所期待的安全感,正是风险的源泉。
在这个世上,每个人既是利益的追逐者,也是潜在风险的牺牲品。
作者:
结果不甜
时间:
2024-12-22 16:30
现在经济就是矛盾,普通人的投资渠道以前无非就几样:房股银,现在要放水,可是优质资产貌似没有可投的,要么钱放银行(贬值),要么还是房子炒个小周期(流动性差),还是股市搏一把(跌多涨少)?
作者:
水王
时间:
2024-12-22 17:27
房地产商还有一年的出货时间,一年出不掉就永远别想出了
作者:
凸币囊波旺
时间:
2024-12-22 17:33
中国购房者还有平均一年左右的抄底时间,一年内不买就又只能忘房兴叹。
作者:
抛物线
时间:
2024-12-22 17:34
江阴新房价格还是跌的很少啊
作者:
一点都不好笑
时间:
2024-12-22 18:06
抛物线 发表于 2024-12-22 17:34
江阴新房价格还是跌的很少啊
看楼市不能看新房价格,因为背后大手控制着,二手房价格才是真实的情况。
作者:
东方双狮
时间:
2024-12-22 18:11
水王 发表于 2024-12-22 17:27
房地产商还有一年的出货时间,一年出不掉就永远别想出了
认识一个人,皮农村拆迁户,去年买的未来里,140多平方的,220多万,现在只要170多万,跌去了50万。
作者:
中微子振荡
时间:
2024-12-22 18:26
抛物线 发表于 2024-12-22 17:34
江阴新房价格还是跌的很少啊
江阴的房子其实不贵,将来有的是人,毕竟这么好的区位在这里
作者:
15961537985
时间:
2024-12-22 18:47
明年放水了,你不花钱就让你的钱贬值
欢迎光临 暨阳社区 (http://bbs.jysq.net/)
暨阳社区 - 江阴论坛 - 网络改变江阴
(打印:@2024-12-22 22:0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