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古文观止 教育无小事。近日,儿子的文言文考试不太好,遂翻出早已忘记的《古文观止》与子读,不由想起早时候读此书的趣事逸闻。现飨于列位。(2015.12.1始)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:郑伯克段于鄢 触龙有句话很有意思:老太太喜欢小儿子。(见“触龙说赵太后”)如果可以穿越,想必郑庄公会握一下触龙小弟弟的手,说声“理解万岁”。
庄公是个苦逼的孩子,想一下也是,名字都叫“难产”( 寤生)了,还不够苦逼吗?说起来,寤生小盆友也是根红苗正的官二代,老子是郑武公,自己又是嫡出,以后必是一方诸侯。奈何母亲不疼,舅舅不爱。母亲武姜不爱这个脚先出来的儿子,就爱小他三岁的小段弟弟(共叔段)。父亲武公又雄才大略,公而忘私,为了国家连妹妹都可以不要(见“郑武公伐胡”),哪里顾得上儿子。所以庄公小时候就没了父母之爱,只知道治国平天下。所以我说孩子的成长,父母最重要,不关心,必出心理问题,更何谈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了。
武公一心日理万机,大公无私,自然谈不上心宽体胖,延年益寿,在寤生14岁时就挂了(14岁啊,现在的孩子才刚到青春期呢)。于是难产的寤生就成了郑庄公。当了领导,自然就牛了,人也懂得多了,谁都来请示汇报。寤生有时就想,我的事情又能问谁呢?谁又能理解下我呢?庄公的想法别人自是不知道的,但武姜老太太就找上门来了。
武姜年轻时也是大美女。美女吗,谁都让着她点,可惜老公武公是个不解风情的。姜美眉说,“寤生这小子不好,一出生就难为我,还是让小段段当国君吧。”武公呢,思想老化,说从商帝祖甲时起就是嫡长继承制,寤生又没大错,还是他干吧。武姜让小儿子立国的计划就夭折了。现在庄公即位当了国君,老太太自然要为小段谋个好出路,就让庄公把“制”封给小段。庄公一听出了身冷汗,“制”是哪?那是虎牢啊,三英战吕布知道吧,没了这虎牢,到郑国国都可就一马平川了,庄公不由摸了一下脑袋,还在,于是赔笑说道,“这个真不行,别的地方随便挑。”于是武姜说了第二方案,“京”。
“京”这个地方可够大的,也能养兵。祭仲暗地里就劝庄公,这可不行,容易出问题啊。庄公想了想,笑了笑,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,你等着吧。”看看,这就是文化人啊,咒人死不吐脏话。也见得庄公年少时心理阴影面积得有多大。
小段到了“京”地,土皇帝越做越滋润,这野心就有点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的感觉了,先是抢了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,慢慢就到了廪延。这廪延可就快看得见郑国国都了。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鼾睡。寤生的叔叔公子吕可就急了,说,“咱该动手了吧,手快有,手慢无,落后可就得挨打了。”庄公老神在在,吃得下,睡得着,“不急,革命这东西不是请客吃饭,步子不可太快,再等等。”
武姜毕竟是女人,头发长,见识就短,以为寤生想息事宁人,就找了几个亲随,打开国都城门做内应。庄公乘势而为,一鼓作气,杀了小段一个措手不及。小段逃到了共国,一直在他人屋檐下低头喘息。武姜也被关在了城颍。
寤生一边缅怀亲情母爱,一边又不能不照顾到国民的感情,话说谋朝串位可是大罪,不能赦免的。只能发了个誓言,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”。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,看看有没有聪明人。
就有个聪明人来了,颍考叔给庄公出了个主意,你挖个地道,取名为“黄泉”不就能尽孝了吗。庄公大喜,与武姜在地道相聚。寤生卧在武姜膝下承欢,唱到“进了地道,欢乐无比!”武姜也忘了儿子小段,就想到寤生的孝顺,应唱到 “出了地道,心情欢快”。一片母慈子孝的感人画面。
就是颍考叔同学,印证了那句话,聪明人不长命,后来攻打许国的时候,被公孙子都暗箭射杀,留下个成语“暗箭伤人”。
寤生和小段打来打去就没出河南,难怪都说河南是中原大地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前几天河南人老许的广州队又拿个了双冠王,这就是后话了。
所以我说,小孩的教育很重要,心理问题无小事,家庭要搞好,父母责任最大。“郑伯克段于鄢”为一切为人父母者戒啊。
|